嵩山的自然环境怎么样?
嵩山山脉向东北、东、东南方向呈扇形展开。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,山脉亦变得分散、破碎,至东部则形成低山丘陵地貌。海拔最低为350米,最高处为1512米。区内地势起伏较大,地貌类型复杂多样。总体来看,地貌类型以高丘陵、低丘陵所占面积最大,其次是深低山和浅低山,深中山和浅中山的面积较小。北部山地丘陵分布于颍河以北地区,以嵩山山地为主;南部山地丘陵分布于颍河以南地区,以箕山山地为主体。
嵩山位于北温带南缘,山体自西向东横亘于豫西山地东部,地形复杂,重峦叠嶂,河谷交错,大陆度为58.8°,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。受蒙古冷气压,热低压,极地大陆高压和冷暖气团、太平洋副热带气团影响,四季分明。夏季炎热多雨,冬季寒冷干燥,春季雨少风多,秋季昼暖夜凉。光热资源丰富。
嵩山地区河流众多,河网密度每平方千米为0.32千米。在大河谷地或山前平原地区,地下水埋藏甚多。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为区内的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供水条件。
从流域归属来看,区内河流分属两大水系,即黄河水系和淮河水系。嵩山北麓的大部山区属黄河水系,有伊河、洛河、汜河。嵩山南麓的大部山区属淮河水系,有颍河,贾鲁河,汝河。受地质构造和地貌的控制,主要河流和支流自西向北、东、南三方分流。在水系结构上,主要河流多发育在并行山脉之间,支流众多,均匀注入,且不对称性比较明显。一般北岸支流比较长大,南岸支流则比较短促,这一特点使干流河槽多有偏向右崖的趋势。因此,面积较大的河流阶地及河谷平原多分布于左岸,形成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。
嵩山有哪些历史文化?
嵩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,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,各类文物珍品6700多件。列入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”的嵩山历史建筑群,包括8处11项历史建筑。
佛教
嵩山是佛教名山,佛教文化丰富而灿烂。法王寺,创建于东汉,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,比洛阳白马寺仅晚三年,比少林早四百二十年,据《说嵩》记载,白马寺原为招待四夷宾客之所,因此可以说法王寺是中国佛寺创建之始。
道教
嵩山也是道教名山。中岳庙始建于秦,原名太室祠,曾有“飞薨映日,杰阁联云”之美称。中岳庙是道教圣地之一,有“道教第六小洞天”之称,中轴线建筑共十一进,全长1.3华里,面积十万多平方米,是五岳中现存规模宏大,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。中岳庙的四岳殿台在五岳中独树一帜,渗透着“五岳共存,五行俱全”的宗教观念。崇福宫前身太乙观建于汉武帝元封元年,原为万岁观,距今有两千年历史。宋真宗时道教盛极,把太乙观提升为崇福宫,它不但是名儒云集之地,也是历代著名道学方士栖身传教之所。如北魏寇谦之,唐朝刘道合、宋朝董道绅,金代邱长春等,都在道教史上留有盛名,均在崇福宫主持过道场。
儒家
嵩山还是儒家文化影响很大的地方,在国内名山中这种情况比较少见。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,经历了四个阶段,即先秦原始儒学、西汉神化儒学、宋明理学、现代新儒学。嵩阳书院,位于嵩山南麓,它与当今河南商丘“睢阳书院”、湖南“岳麓书院”,江西庐山的“白鹿洞书院”,并称为宋初四大书院。嵩阳书院是宋明理学教育中心之一,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,其旁不远处的崇福宫,是宋代安排不合时务的名儒的宫观,范仲淹、司马光、程颐、程颢、李纲的等均在此授过“管勾、提举”之职。